親子之間/媽媽是孩子最初的老師 | ||
| ||
每天放學後,我都會急忙跑到黃昏市場採買晚餐的食材,然後洗菜、準備晚餐。待一切就緒後,孩子和先生也回來了。 女兒問我,為什麼會煮飯?我不禁想起小時候,每天放學回家後,吃吃點心、稍作休息後,先把功課完成,然後環繞在媽媽的身邊,一邊和媽媽閒聊當天在學校發生的事,一邊看著媽媽收衣服、摺衣服、洗菜、煮飯。媽媽在工作時,會順便教我衣服該如何摺、這是什麼菜、那是什麼東西,苦瓜不能削皮,而大黃瓜要削皮再煮等常識。在一點一滴中,我不但減輕了母親的負擔,無形中也學會很多生活知識。 現在,我的孩子六點半才回家,回來時,我已經煮好熱騰騰的飯菜,把一切的家事都做好了,他們根本不知空心菜、地瓜葉長得什麼樣子,也不知蔥和蒜有什麼不同。他們不是透過實物學習生活常識,而是透過圖片、課本學習。我怎能把孩子養成茶來伸手、飯來張口的少爺和小姐呢?這樣的教育很失敗。 所以周末我要求兒子陪我一起到菜市場買菜,我不但要他提菜,更要他體會媽媽的辛苦;而女兒必須負責餐後碗盤的清理工作,至於擦地板和收衣服則由姊弟倆輪流。 婆婆說孩子還小,做不了什麼家事;孩子還小,碗洗不乾淨。我說,就是不會才要去學習!現在,兒子不會挑剔我煮的菜不好吃,因為他能體會煮飯人的辛苦;女兒會隨手拾起地上的垃圾,因為她知道整理家務很累人。如果所有的家事都由我一人承擔,相信能夠很快完成,但我的孩子卻可能變得養尊處優,這是我所不樂見的。我認為媽媽是孩子最初的老師,孩子的教育就從家裡做起吧! 【2010/08/03 聯合報】 |
2010年8月4日 星期三
親子之間/媽媽是孩子最初的老師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